3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第24期筑基工作坊以“伴侣机器人与儒家伦理”为主题,在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的白日梦书店书友俱乐部开展。本次工作坊采用专题讨论的新形式,聚焦人工智能对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冲击,师生数十人围绕如何从国家治理与中华文明特质视角探索科技伦理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入的对话交流。
技术挑战与伦理困境:从“完美工具”到社会治理命题
伴侣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引发关于情感替代、家庭关系重构的广泛争议。当前技术可能导致的婚恋市场异化、生育率下降等社会问题,已超出单纯技术范畴,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讨论中,有学者指出:若机器人过度承担情感陪伴功能,可能削弱真实人际互动,甚至动摇“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对技术应用边界的热烈探讨,例如是否需通过立法限制拟人化程度,或引导技术向医疗护理等刚需领域倾斜。
“两个结合”下的文化回应: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底线思维
活动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在科技伦理领域的实践意义。中华文明“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特质,为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秩序提供了思想资源。例如,儒家伦理中的“孝道”虽强调子女赡养责任,但其内核是对代际情感的珍视,这与单纯依赖机器人履行赡养义务的形式化操作存在本质冲突。有教师提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要求我们在技术变革中坚守人性底线,既要避免陷入“工具理性至上”的窠臼,也要以文化自信接纳技术对现代生活的重塑。
文化遗址的启示:文明传承与创新实验场
活动选址华新水泥厂工业遗址,暗含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隐喻。师生们在锈蚀钢架与书香交织的空间中,围绕“技术与人伦”“治理与文明”展开思辨。一名本科生提问:“若‘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以中华文明回应现代性问题,那么伴侣机器人研发是否应优先满足‘老有所养’而非‘情感替代’?”这一问题恰折射出讨论的核心:技术发展需以文明特质为锚点,在国家治理中实现工具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此次研讨的意义,不仅在于厘清伴侣机器人的伦理争议,更在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特质,要求我们在拥抱技术革命的同时,以文化自觉守护人性尊严与社会凝聚力。未来,筑基工作坊,继续以读经典为本,同时还进一步拓展开来,邀请学者进行主题讨论,开阔学院师生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