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我院教师参加“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6-30浏览次数:10

2024年6月22日,河海大学主办、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闻天馆顺利召开。开幕式由河海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张继生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金海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扬研究员,德克萨斯大学李怀印教授,休斯顿大学丛小平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韩孝荣教授,日本法政大学吴晓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Thomas David DoBois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Cary Wu研究员,旅加历史学者胡其柱博士,旅英学者冯丹博士,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中华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世虎教授、戴锐教授、黄明理教授、李宁教授、张静教授、李栗燕教授等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近百名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会议。我院教师王世泰博士应邀参加。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共设置场主旨报告,主题涉及现代化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长时段历史角度审视国家现代化发展困境、全球治理现代化、现代化发展模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等。“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置三个分论坛分别是:现代化思想和理论研究、中外现代化比较及其启示、多维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国内外学者们从生态维度、人的解放、历史发展、地方治理实践、话语体系、运行逻辑等角度立体化研讨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与会学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积极理论探索,也体现了河海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办学特色。分论坛一以“现代化思想和理论研究”为主题,由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丽副教授主持,来自东南大学四川省委党校陕西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观点。我院教师王世泰博士担任分论坛一点评人,跟与会的论文作者进行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交流。

我院教师王世泰博士以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机制探究》汇报近期研究成果。在汇报中,王世泰博士指出,数据要素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它成为促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之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在“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力功能”的思想大厦里,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涌现,让其迸发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景气。数据要素链接其他生产要素形成一种新的商业形态和可塑性的动态的要素网络,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用空间场景,以此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毕霞教授在分论坛一总结中指出要打破学科壁垒,找到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通过跨学科研究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

分论坛二以“中外现代化比较及其启示”为主题,由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荣刚副教授主持,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沛妤老师点评。与会代表们从马恩经典著作中与现代化相关的议题、整个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具体案例、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Thomas David DoBois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要“以小见大”,学会寻找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案例。分论坛三的主题为“多维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陈辉教授主持,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范国强主任点评。与会代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多个不同的维度,从乡村振兴、集体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出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发表独特且深刻的见解。陈辉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和特色的文化传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还组织与会学者参观河海大学校史馆、张闻天陈列馆,了解被誉为“红帽子大学”河海大学的发展历程、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等。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教授主持召开了“加强人文社科国际化”座谈会,与会学者纷纷指出加强人文社科的国际化,就要通过开设人才柔性引进、学术讲座、国际工作坊、跨学科实验室、出版合作等多样化途径和平台,进一步扩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合作交流的国际化渠道。

据悉,“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静教授主持,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黄世虎教授作大会总结。黄世虎教授指出各位专家坚持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的统一,既贯通古今,梳理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又放眼世界,在中西对比中发掘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认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