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构建与元代经学工作坊 在湖北师范大学举行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3-17浏览次数:10


314日,由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协办的“文化主体性构建与元代经学”工作坊在湖北师范大学人文楼B207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南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2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与了本次学术工作坊。与会人员紧紧围绕“文化主体性构建与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议题,从历史、哲学、实践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研讨,呈现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为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智慧力量。湖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刘建明院长刘建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兴军、副院长王振钰出席会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兴军主持本次工作坊,会议伊始,湖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院长刘建致欢迎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本次工作坊能够推动学校的学术研究向既定目标迈进。

 

随后,课题负责人方旭东教授向大家逐一介绍了课题组成员,并指出他们的研究方向与课题内容高度契合,为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次工作坊是课题的第二次推进会,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确保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目标。

 

会议进入报告环节后,课题组成员依次就自己负责的研究内容作专题汇报,周春健教授与高海波教授分别作出评议。

 

首先,西北师范大学张立恩教授作题为“吴澄的《春秋》学”的报告。张教授提到,从学术风格上来看,吴澄的《春秋》学属于中唐以降的新《春秋》学范畴。作为元代儒学家,吴澄对推进《春秋》经解的统一贡献甚夥。按照据事直书非常之事的观念,他建立起新的春秋条例,其条例的核心要素是据实直书,具体实现路径为:直书以见实、变文以见实、笔削以见实、特笔以见实。试图以此实现对经说之统一。

 

接着,东华大学成富磊副教授作题为“元代《诗经》学对朱子‘雅’字新解的述解与反思”的报告。成教授指出,元代《诗经》学对朱子“雅”字新解含义有所发掘,同时又有反思。述朱的代表人物如刘瑾、吴澄等。他们认为《风》、《雅》、《颂》都是乐章之名,所以汉儒抛开诗的“乐”这一层面以义说诗的缺失。这是对朱子《诗经》学理论的深化。

 

随后,南通大学顾海亮副教授作题为“吴澄《书纂言》‘疑经改经’考”的报告。顾教授提出,吴澄《书纂言》乃宋元“疑经改经”集成之作,既多沿袭宋儒陈说,且又能独抒己见,尤其厘正《洪范》、《洛诰》错简,远迈宋人。《书纂言》非集注集解体,而是隐括诸家之说以成己意,注文清通简要,其“疑经改经”虽多未详言其所根据,但却非《四库提要》所谓“以意自为、随意改窜”。

 

随后,福建师范大学廖明飞老师作题为“元代三礼学论纲”的报告。廖老师提出,四库馆臣秉持尊崇郑玄礼学之立场,以为元代三礼学在衰微(宋)与绝灭(明)之间。近人钱玄强调宋代礼学的创新性,认为“超越唐代”,可称特识;并且指出元代礼学“本于宋人”,这从元代礼家皆出身南方,亦可得到印证。总体来看,元代礼学接续了宋代礼学的传统,同时又对宋代礼学作出修正,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深刻影响了明清礼学的进程,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

 

随后,湖北师范大学张磊老师作题为“儒道互动与理学重构:元代易学的思想史考察——以文献整理与学派流变为中心”的报告。张老师分别对元代易学的学术定位与研究方法、元代易学的思想渊源与学派分野、儒道交融下的易学重构、元代易学的历史影响与思想史定位、元代易学的现代启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元代易学呈现的儒道交融图景,为理解中华文明韧性提供了典型样本。在这个技术理性肢解人文传统、文明冲突撕裂世界图景的时代,元代易学家的文化实践昭示着另一种新的可能。

 

接下来,河海大学韩雪老师作题为“元代四书学的兴起与分布情况”的报告。她指出:四书学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从总体上看还是延续了宋儒对《四书》的推崇,表现为对《四书集注》的推举,或发明朱子之精义,或补充《集注》之不足,最终形成了元代四书学的独特风尚。北山学派既是宋元朱子学的“嫡传”代表,又下启明代理学之序,是学术史上不容忽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