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筑基工作坊组织师生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核心章节开展深度研读活动。本次活动依托马院“经典研读+问题导向+实践联结”的特色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原汁原味品读经典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在思想碰撞中筑牢信仰之基,彰显了马院以经典铸魂、以理论育人的鲜明特色。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不仅是经济学概念的辨析,更是理解资本积累规律与阶级分化本质的关键切口。”活动伊始,马院青年教师张磊老师以《手稿》中引用的斯密关于资本分类的论述为切入点,结合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生动阐释了“大资本凭借固定资本优势挤压小资本、最终加剧劳资对立”的内在逻辑。他特别指出,马克思通过梳理斯密、李嘉图等学者的理论,精准揭示了“资本增殖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的核心矛盾,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在分组研讨环节,师生围绕《手稿》中资本积累与劳动异化的核心观点展开热烈讨论。“舒尔茨提到‘大工业吃掉小工业’的论述,让我联想到当代平台经济下的灵活就业群体——他们看似拥有‘工作自由’,实则因缺乏固定资本支撑而陷入更脆弱的生存状态。”
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张毅聪同学结合社会热点分享感悟,引发在场师生共鸣。针对《手稿》中贝魁尔“出租自己的劳动就是开始自己的奴隶生活”这一尖锐论断,同学们从“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数字时代劳动异化新形态”等角度提出思考,张老师逐一回应,引导大家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穿透力,更要学会用其分析当代经济社会问题。

“筑基工作坊”是马院打造的核心育人平台之一,以“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抓手,通过“教师领读+文本细读+问题研讨+实践延伸”的闭环模式,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本次研读活动前,学院已为参与学生发放《手稿》批注本和相关解读资料,标注核心概念与研读重点;活动后将组织“经典理论实践调研”,引导学生深入企业、社区调研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掌握经济理论的需要,更是体悟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过程。马院的特色育人,就是要让学生在经典中读懂初心,在思考中坚定信仰,成长为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时代新人。
下一步,马院将持续以筑基工作坊为载体,推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系列经典研读活动,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涵养青年学子理想信念的“源头活水”。








